天津北方網訊:近日,一座在建地鐵站引起關注——天津地鐵集團將在地鐵4號線的東南角車站修建文物展廳,原址原位保護天津衛(wèi)古城墻。
(資料圖)
一座建設中的地鐵站如何與古城墻遺址“相遇”?“保護城市歷史”與“現代都市發(fā)展”當如何抉擇?一座穿越600年的地鐵車站會是什么樣?
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(fā)掘區(qū)全景
天津大學建筑設計院“地鐵東南角站文物展廳”項目團隊設計師李珂做了一段的描述:“當地鐵的車門緩緩開啟,乘客走下東南角的站臺,前方是一條高差4米,長80米的緩坡。向前走,就能看到1404年12月23日,明朝設天津衛(wèi)、筑城;經一年城墻完工,天津始有衛(wèi)城;1493年增設“五集一市”,天津有了商業(yè)……明清的城市、民國時期的排水溝、電車車軌……600多年的地層層層壓疊,展廳中的城墻遺址訴說著天津的變遷。抬步沿通道向上,迎面的陽光越來越亮……走出,車水馬龍,商業(yè)街區(qū)的繁華如常,一切恍如隔世。這就是天津推進中的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文物展廳,也是國內唯一在地鐵車站內對土遺址文物原址原位保護的車站?!?/p>
為什么是東南角?
地鐵東南角站位于南開區(qū),周邊有仁恒伊勢丹和銅鑼灣廣場等商圈設施,地面的東馬路、南馬路也是海河沿岸的重要交通干道。地鐵4號線就將車站選址在這里。按照規(guī)劃,地鐵4號線將途經六個中心城區(qū)以及北辰區(qū)、東麗區(qū)。
“開通后的4號線南段已經打通了和平印象城、天河城等10個商業(yè)熱點區(qū)域。繼續(xù)向北延伸,就能打通西站片區(qū)和北辰沿線區(qū)域,疊加橫貫城區(qū)方向的2號線,東南角就將實現機場、高鐵站、重點商圈的軌道直達?!敝需F上海設計院天津分院副總工程師陳文杰說。
除了商圈集聚和交通樞紐,東南角還是天津人“心底的根”。
天津是我國古代唯一有確切筑城時間記載的城市,大明永樂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,永樂帝下詔“筑城浚池,賜名天津”,而東南角正是天津古城墻的角樓所在地之一。
到1901年外國列強“都統(tǒng)衙門”拆除天津城墻,城墻舊址被辟為東、西、南、北四條馬路,世事變遷,許多陳跡在地下累積,保留至今。
描述天津古城布局的《津門保甲圖說》(清朝道光年間繪制)
東南角的古城墻影像
2017年,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進入到現場籌備實施階段。
“施工之前,我們就從文物相關部門了解到,這片區(qū)域在之前的文物普查中,發(fā)現有城墻遺址。但哪些工程區(qū)域會碰到,涉及多大區(qū)域?心里都沒底。”陳文杰說。
當年7月,按照“考古前置”原則天津考古部門對整個場站區(qū)域進行了整體勘探。
很快,在東馬路施工區(qū)域確定有遺址的消息反饋到指揮部,地鐵相關區(qū)域立刻停止原有的建設計劃,移交文保部門考古發(fā)掘。
2017年11月至2021年4月,經國家文物局批準,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地鐵4號線東南角車站施工區(qū)域先后進行三次考古發(fā)掘。消失100多年的天津“東城墻”遺跡得以“重見天日”。
隨著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(fā)掘逐漸深入,天津的歷史變得更加真實而具象。
當東馬路的硬化路面被挖開,第一層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城市路面和管網;第二層就到民國時期,這層發(fā)現了有軌電車的鐵軌,以及用小青磚砌的城市排水溝;第三層就是城墻,城墻里面有土芯,外面包的磚,確定為清代重修的城墻;第四層才是城墻根,挖到了城外的順城街和護城河,在明代早期的地層里還發(fā)現了好多元代的瓷器,說明元代就有人在此生活居住,留下了堆積。直到5米以下才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……
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遺址城墻和基礎剖面(局部)
“通過考古發(fā)掘,可以推定天津衛(wèi)城的始建年代不晚于明初,為天津衛(wèi)城的始建提供了考古實證。通過揭露出的明代城墻的基礎、墻體、順城街、城壕等遺跡,初步探明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的構筑形式?!?天津市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發(fā)掘執(zhí)行負責人文璋介紹。
這次出土的大量棋牌類、模范類、泥塑類及體育類等具有濃厚生活氣息的陶質玩具,也為復原天津衛(wèi)城明清時期的民俗生活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。
文保工作者現場清點發(fā)掘的文物
“我印象最深的是出土的象棋棋子、瓷擺件,還有瓷玩具,非常生動,體現了民間工藝和市民的多彩生活?!蔽蔫罢f。
發(fā)掘中出土的瓷擺件、象棋棋子、玩具陶球
按照文獻記載,天津城墻圍合的面積大約1.55平方公里。但東南角的這次考古發(fā)掘平面的面積切口只有2000平米,只發(fā)掘了775分之一的面積。
“小切口,大收獲!”天津市文史研究館館員、考古專家陳雍用六個字評價這次的考古發(fā)現,“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城摞城,它就是我們城市的一部歷史書,不是文字記載出來的,也不是老百姓口口相傳的,它實實在在擺在那里了?!?/p>
隨著欣喜的考古發(fā)現越來越多,東南角車站的建設面臨抉擇。古代城墻遺址與現代軌道交通,在東南角“意外相遇”。
留“古”還是?!敖瘛?/strong>
地鐵為城墻遺址重新選址?顯然,這并不現實。
新建車站如果移位,4號線車站牽扯的多座地鐵站都必須做出調整,而當時不少車站已經進場施工。此外,東南角距離海河較近,地質復雜,地上的建筑物密集,選址空間不足。最重要的是,地鐵東南角站是2號線和4號線的交匯點,如果移動,換乘問題如何解決?
“車站重新選址,無論對城市軌道交通的出行效率,還是對政府建設地鐵的投資成本,都將難以承受?!标愇慕芊治稣f。
遺址的取舍也曾讓考古專家陳雍寤寐不寧。作為考古人,他經歷過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不得不犧牲文物保護的時代。更讓他憂心的是,對城墻進行原址保護的確存在“依據不足”。
“按照《文物保護法》規(guī)定,文物保護單位必須原址保護,不改變文物原狀,保持文物的真實性和完整性。它的前提是被定為文物保護單位。但天津衛(wèi)故城城墻遺址目前是‘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’,還不是文物保護單位?!标愑赫f。
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遺址明代早期城墻基礎(局部)
為解決東南角車站建設和城墻遺址保護的矛盾,天津市文物局先后組織召開三次專家現場咨詢論證會,邀請國內著名考古、歷史、遺產規(guī)劃、文物保護等領域專家,指導考古發(fā)掘、評估遺址價值、提出文物保護意見。在論證和協(xié)調期間,陳雍也將想法帶到了討論中。
“文物的價值往往是在發(fā)掘和研究中顯現出來的。舉個例子,大直沽的天妃宮遺址當年也是個文物點,經過考古發(fā)掘和研究,它的價值越來越為大家所理解所接受,成為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,又成為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?!标愑赫f,“大直沽只是一個聚落點,而天津衛(wèi)故城是明清天津城市的核心和基礎,它的體量和在我們城市歷史上的地位及價值,比天妃宮遺址還要大。”
位于河東區(qū)的元明清天妃宮遺址博物館
天妃宮的內部陳列
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城市的基因和血脈,文物又具有不可再生性,一旦毀壞將會成為歷史的永久遺憾……這一理念逐漸成為多方共識。最終,地鐵4號線東南角站決定打造文物展廳,原址原位保護天津衛(wèi)古城墻遺跡。
75歲的陳雍在得知消息后非常興奮。在他看來,這次天津衛(wèi)故城東城墻遺址考古中,天津各方不但認真落實“保護第一、加強管理、發(fā)掘價值、有效利用、讓文物活起來”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,更先行一步,用“提格保護”的魄力守護好天津這座城市的根脈。
遺址保護與地鐵發(fā)展,天津不做選擇,都要!
“穿越車站”沒有魔法
李珂是天津大學建筑設計院文化遺產保護發(fā)展院的設計工程師。2019年起,他開始參與地鐵東南角站文物展廳的前期設計調研。
面對這座穿越“城市古跡與現代文明”的地鐵車站。80后的李珂會想起《哈利·波特》中的“九3/4站臺”。普通人眼中,“九3/4站臺”是倫敦火車站第9和第10站臺間的一堵墻。當魔法師穿墻而過時,就會來到平行世界的車站。
“可惜,東南角這座車站不會有魔法。我們要在狹小的空間里融合兩個‘時空’,原址保護的城墻,便捷出行的地鐵,而且國內沒有先例?!崩铉娼忉屨f。
對于地下的文物保護,國內采用最多的方式是建設遺址公園。河南的偃師二里頭、湖北的盤龍城是其中的典范,但遺址公園多處于田野郊外。如果在東南角建遺址公園,作為主干道的南馬路就將永久斷交。面對區(qū)域巨大的交通影響,初期方案被否決。
地鐵4號線南段東南角站文物展廳的早期方案
此后,設計團隊又從西安含光門遺址、福州地鐵屏山站文物展廳、北京地鐵6號線地下博物館等類似項目中參考,但最終都因為需要占用道路、無法實現原址原位保護等因素而被放棄。
經過不斷考量,最終,東南角車站選擇了技術困難指數最高的方案。在保護地面道路和城墻遺址不變的情況下,從遺址的下方“掏”出一座車站。這也是目前全國首個采用原址保護的車站工程嘗試。
天津地鐵東南角站文物展廳效果圖
按照方案,東馬路、遺址展廳、地鐵站廳和隧道,就像一個夾層。建設者首先在城墻遺址旁邊挖出一個深坑。然后在展廳的周邊制作像匣子一樣的隔墻,將遺址在原地保護起來,最后再從遺址的下方空間建設車站展廳。
“市民從地面的商業(yè)街穿過層疊600多年的城墻遺址直達地鐵站臺,就像在天津的古今穿梭,觸碰到的是實物的歷史。更重要的是,我們將文物保留并展示給了后人?!崩铉嬲f。
用“鋼絲托起豆腐”
做全國第一個原址保護的地鐵工程,就要面對“全國第一”的困難和挑戰(zhàn)。
幾年來,地鐵東南角車站的建設和設計團隊一直為此忙碌著。從初始方案到工程細化、可行性分析,再到每個施工環(huán)節(jié)的風險應對……事無巨細、步步慎微。
天津地鐵集團第一項目管理部的工程師楊紅星說:“首先的難點就是怎么樣把古城墻遺址‘托’起來?!?/p>
東南角的遺址并不是整體的城墻,而是這座城市建立以來經年沉積的土石和遺跡,一旦懸空就會出現塌陷、甚至毀壞。建設團隊的方案是在遺址的正下方插入特制工具,再通過技術把土層懸空。
天津地鐵東南角站文物展廳的結構方案示意圖
“它的難度就像用鋼絲切開一塊豆腐,同時把上方的豆腐托起來,豆腐還不能散,不能破??晌覀円衅鸬牟皇且粌山锏摹垢?!”楊紅星說。
經過反復的工程方案論證,地鐵的建設團隊決定采用技術成熟的頂棚施工工藝,用托換、逆做等手段來阻斷古城墻遺址和四周土地的連接,實現原封不動的切入“隔絕罩”中。
首先,工程人員要在遺址旁邊的區(qū)域掏出一個深坑,然后將密集的鋼管木“楔入”到城墻遺址下方的土層,直到能夠把上下的土層切斷。再用技術手段將土層中的鋼管木連接成“密不透沙”特制頂板。最重要的一步,工人要在古城墻遺址的頂板正下方一點點掏出車站的地下空間。
“如果還拿切豆腐舉例,我們要先將鋼絲一根根地橫著嵌入到豆腐里。托舉起鋼絲兩邊的時候,上邊的豆腐要被完整的切斷。期間不能有碎屑掉下來,鋼絲組成的保護層要足夠的結實、安全?!睏罴t星解釋說。
結實到什么程度?要足夠承載980多噸的古城墻遺址重量!
除了建設難度高,地鐵運營后的安全性也是重中之重。因為地鐵2號線和4號線的列車隧道距離遺址展廳的很近。如何在本就狹小的空間內,減少列車振動對遺址土層的擾動成為急需攻克的難題。經過數月的設計推導和模擬計算,車站在展廳四周分布了一批減震設施,解決了遺址長久保護的難題。
“類似的難題經常遇到,感覺我們就像籌備火箭發(fā)射一樣,力求每個細節(jié)都得準備到位。它不能失敗,因為這份代價是‘600年’的遺憾。”楊紅星說。
如今,從東南角始發(fā)的地鐵4號線南段已經通車,4號線北段也在加速建設。東南角車站的文物展廳已完成項目招標,計劃在5月份啟動建設。一座“穿越古今”的特色車站正式進入倒計時。
文物保護并不是要鎖進柜子里,歷史遺跡的活力正在于融入生活、回歸社會、服務人民。地鐵車站與城墻遺址展示的結合,將古城的往昔如化石一般嵌入當代城市場景,成為全國了解天津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窗口。(津云新聞編輯李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