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年時代的張北海,這張照片被用在他的散文精選集《一瓢紐約》的封面上。
來自世紀文景出版公司的消息,8月17日下午,接到張艾嘉的消息,“紐約時間凌晨2點40分,北京時間當天下午2點40分,張北海先生(張艾嘉的叔叔)永遠離開了我們。”
“他沒有太多痛苦,安靜離世。”張艾嘉說,她有幸在他離世前告訴了他,“好好休息吧,我們都很愛你。”
張北海,本名張文藝,祖籍山西五臺,1936年生于北京,長在臺北,工讀洛杉磯,任職聯合國,退隱紐約,著作隨緣——這是張北海的官方簡介。
在他的出版編輯眼中,他是冷幽默專家,威士忌重度使用者,同時有兩支妙筆,書東寫西,一手繪紐約,一手描北平。
用他自己的話說,“我的前半生一直沒有一個永久地址”,在經歷過北京、天津、重慶、臺北、洛杉磯、圣他莫尼卡等城市的不斷遷居之后,他在36歲這年定居紐約,同時也開始了對城市的觀察和寫作。
紐約是他住得最久寫得也最多的城市。而在1996年退休之后,他耗費了4年時間寫一部以他的出生地北京為背景的俠義小說,就是阿城、王德威等名家推崇備至的《俠隱》。
《俠隱》曾在2017年被姜文改編成電影《邪不壓正》。張北海憑借這部電影,奪得第一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(jié)“年度編劇”。在拍攝前,張北海曾跟姜文說,要他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拍,否則就不是有創(chuàng)意的電影,起初他以為姜文只是客串,沒想到姜文戲癮來了,演了張北海的父親,也就是張艾嘉的爺爺。
《邪不壓正》原著人物“藍青峰”就是以張北海父親張子奇為原型,張子奇在解放前夕曾擔任天津電話局局長和天津市副市長,生前參加過辛亥革命,當過軍統,也曾隨張自忠一起抗戰(zhàn),更與杜月笙、張壁來往,電影中的四合院正是張家人當年居住的院子。
《俠隱》之后,張北海陸續(xù)出版系列散文:《人在紐約》《天空線下》《美國:八個故事》……這些散文在2015年被輯為一冊《一瓢紐約》,由北海先生自定篇目,算是一部自選集。這本書收錄50篇文章,并配有百幅彩圖。這不光是一冊講美國講紐約的文化讀本,更是能體現出一個妥帖、平易、恬淡的人,一個寫“無用之物”、視角獨到、讓人著迷的老嬉皮。
張北海退休后,幾乎每兩年就會回北京一趟,會會朋友和老師。2015年,張北海時隔30年重回山西老家,張艾嘉、賈樟柯等人陪伴,大家一起旅游,一起聽張北海講故事。張北海最后一次回北京是2018年,后來因為疫情擱置,最終沒能落葉歸根,當時張艾嘉為叔叔拍了照片,這也是老人在故鄉(xiāng)的最后一張照片。
葉三:難過?!秱b隱》是老早就讀到的,一讀驚艷,一讀鐘情,讀完四處去找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張北海的其他小說,竟都沒有。后來了解他頗為傳奇的身世與經歷,才知我寡聞。從此鐘情愈深。那本他唯一一部小說《俠隱》,反復讀了好多遍。
繁華之間:喜歡張北海的作品,通過閱讀確實開拓了眼界。
張哈哈想暴富想睡覺想過過:高三那年最喜歡《俠隱》的作者,尤其是他的名字,覺得別有滋味,讀之口舌生香,后來對《三體》最初的好感,也是緣于章北??崴茝埍焙?。
雁渡寒潭之天天天藍:夢醒的紐約,逝去到江湖。再讀張艾嘉寫在《一瓢紐約》中這篇前言《我的叔叔》,就好似重溫著《愛的代價》中那一段段口白。一位鮮活的張北海就出現在眼前。
記者 潘卓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