見到上??萍即髮W免疫化學研究所研究員白芳時,她剛剛從新冠病毒的侵擾中恢復,雖然嗓音還有些沙啞,但她十分清楚自己的科研使命,早早便恢復了工作:指導學生、分析數據、確立下一階段的研究目標……作為上??萍即髮W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助理教授、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特聘教授及美國萊斯大學訪問教授,她擔負著多個院系的科研、教學或服務任務,把井井有條的科研日常當成了自己生活的主旋律。聽著她對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領域滿懷激情的介紹,仿佛科研一線的工作場景正在眼前徐徐展開……
(相關資料圖)
木鐸金聲樹風骨
據白芳介紹,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發(fā)展階段起始于20世紀60年代,最初是由美國的科溫·漢施(Corwin Hansch)教授提出的定量構效分析方法。而到了21世紀初,基因組學、蛋白質組學、生物信息學的發(fā)展提供了大量潛在的疾病靶標,藥物設計正式進入生物學驅動的后基因組時代。2010年以來,系統(tǒng)生物學得到迅速發(fā)展,這進一步啟發(fā)了網絡藥理學、系統(tǒng)藥理學等新概念的誕生,為復雜疾病的精準治療帶來了希望。而白芳便是在這個時候正式投身入這一研究領域的。
可以說,白芳是幸運的。生而逢時,科技的飛速發(fā)展為她及其他生命科學領域的相關從業(yè)者提供了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,特別是人工智能技術的興起,為藥物研發(fā)領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契機。藥物研發(fā)工作從始至終都是一個高投入、高風險卻低產出的行業(yè)。一款可以推及千家萬戶的新藥,其開發(fā)時間就算保守估計也需要10年以上,投資成本更是難計其數。不過也正是這種局面賦予了白芳不懈探索與拼搏的動力,進而得以形成了自己的科研責任觀——勤樸忠誠、持之以恒。
▲白芳
在與白芳的交流中,聽到最多的話是“時間不夠用,技術發(fā)展太快”,這是她迫切工作的原動力所在,也是她潛心科研工作的生動反映。在多年的求學與工作中,她一直恪守初心,將加速藥物研發(fā)效率、提高成功率與可靠性奉為圭臬,目前已在蛋白質-蛋白質互作預測與調控研究,新分子實體藥物(靶蛋白降解劑小分子,如PROTAC分子等)的設計與藥效預測方面多有成績,在《美國科學院院報》(PNAS)、《自然·通訊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、《核酸研究》(Nucleic Acids Research)、《化學科學》(Chemical Science)等學術期刊上以通訊作者或者第一作者等身份發(fā)表學術論文50余篇。而更難能可貴的是她的謙遜與清醒:“做人做事做學問,是有順序的。這是我的恩師蔣華良院士教誨我的道理,這讓我受益匪淺,因此我的進步大半要歸功于他。我遇到了一名好老師,一名循循善誘的人生領路人?!?/p>
蔣華良院士留給世人最后的定格是抗新冠病毒候選新藥VV116會議,這位堅守到最后一刻的科學巨匠對白芳的影響極為深遠——不僅在她初出茅廬時為她指明前路,更在她失意沮喪之時以孜孜教誨激發(fā)其研究動力,這些令她終生受益的木鐸金聲讓白芳在導師故去后產生了“背后少了一道堅實支撐力量”的缺失感。但哀慟無用,唯有向前,對老師最好的回報方式就是接過科研的“接力棒”,讓前人的風骨繼續(xù)流傳在后人心中。于是,她盡快調整,重新起航,全力投入到人工智能與藥物研發(fā)領域的技術攻關和藥物研發(fā)應用中,這正是老師生前極其看重的方向。
“藥效不足是藥物臨床研究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,而往往藥物體內的藥效與藥物-靶標結合動力學而非結合親和力相關,但尚無有效的方法可快速且精準地計算。”攻讀博士學位時,白芳便針對這一難題開展攻關,她結合蛋白質折疊能量全景圖理論與化學反應過渡態(tài)理論,發(fā)展了準確預測藥物-靶標結合熱力學與動力學性質的新方法。這一方法的主要計算模塊——iFitDock此后也被華為云大規(guī)模篩選平臺引進作為核心模塊組件。利用這一計算方法,她先后與國內多個研究團隊展開緊密合作,成功助力抗阿爾茨海默?。ˋD)候選藥物氟諾哌齊(DC511020)和靶向DHODH候選抗病毒藥物的研發(fā)。相關工作的完成,不僅讓她堅定了以藥物設計為研究領域的決心,也同時讓她的博士后導師、美國科學院院士何塞·N.奧努奇(José N.Onuchic)對其青眼有加,進而邀她赴美開展生物物理博士后的訓練。
在科研上,白芳沒有辜負導師的期望,正在蛻變?yōu)橐活w冉冉升起的新星,而在教學方面,她加盟上??萍即髮W后也成為一股中堅教學力量,擔任多門本科與研究生重點交叉前沿課程的任課教師,如“基于AI的藥物設計”“生物醫(yī)學統(tǒng)計”“生物統(tǒng)計”“信息學導論”“多尺度成像與結構生物學”等,致力于潛心培養(yǎng)我國下一代生物醫(yī)學學科的交叉復合型人才。此外,由于《人工智能與藥物設計》相關書籍國內尚屬空白,她便與國內外領域內的同仁共同努力,編撰了同名專著,有望于今年發(fā)售,為領域內學生培養(yǎng)提供重要基礎材料。一朝沐杏雨,一生念師恩。白芳的成長還在繼續(xù),我國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的未來也同樣方興未艾。
積跬步以至千里
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是一門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領域,須將計算機科學與化學、藥學、生物、數學和物理等多門學科互相融合,建立藥物分子作用機制預測和模擬、藥效評價等計算模型,進而滲透到藥物研發(fā)的各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但每每談及自己的跨學科學習經歷,白芳心中總有一塊“陰影”揮之不去——2005年前后,剛進入大連理工大學化學工程與工藝(英語強化)專業(yè)就讀的她在化學實驗中接連兩次失敗受挫,這在對自我要求極為嚴格的她而言,成了上帝為其關閉動手實驗之門的“佐證”,讓她沮喪了很久。不過慶幸的是,她很快發(fā)現了專屬自己的“明窗”。計算機C語言考試中,她成了班里為數不多的一次通過的學生之一。她沒有罔顧這份天賦,開始在學識的“寬度”上踔厲奮發(fā)?!拔医洺Hノ覀儗W校計算機專業(yè)旁聽專業(yè)課,把能聽的都聽完了。加上自學,應該是學完了所有計算機專業(yè)的重要課程,我也報考并一次性通過了國家軟件設計師資格證?!倍趯I(yè)課上,她吃了一塹,也長了智慧,開始越發(fā)注重對自身專注力和嚴謹性的訓練與培養(yǎng)。二者雙管齊下,再加之順應時代潮流,她便距離“人工智能+藥物設計”的前沿領域越來越近。
藥物研發(fā)領域有一系列瓶頸制約或技術空白,尤其是蛋白質-蛋白質互作體系的調控劑的研發(fā)方法、新藥物分子實體靶標嵌合體(PROTACs)分子的理性設計技術等。蛋白質-蛋白質互作界面缺乏成藥性特征位點,一直被認為是不可成藥性靶標,如何預測互作界面、挖掘成藥性位點并設計高活性調控劑是藥物研發(fā)領域的極具挑戰(zhàn)的議題。可劫持泛素化-蛋白酶體途徑,“黏合”疾病靶標以形成穩(wěn)定蛋白質-蛋白質互作體系的新分子藥物實體PROTAC分子的設計計算方法幾乎空白。于是,為解決這一個個困境,白芳及其課題組結合多種技術,發(fā)展新算法,先后發(fā)展了蛋白質-蛋白質互作預測、可藥性位點挖掘與調控劑設計方法Fd-DCA和PPI-Miner等,并與美國、以色列和國內的多名科學家合作,成功解析了20余對關鍵的蛋白質-蛋白質互作體系的分子作用機制,并拓展到分子膠水(另一類降解劑分子)體系的應用。近期他們又結合大數據挖掘技術與人工智能算法,開發(fā)出PROTAC分子的第一個藥效預測方法DeepPROTACs,這一方法發(fā)表3個月內得到7個國家400多個用戶的廣泛使用。值得一提的是,應用推廣上,白芳同樣有自己的布局:目前,她發(fā)展了數十個藥物設計軟件或方法,涉及藥物靶標發(fā)現、先導化合物發(fā)現與優(yōu)化等關鍵藥物研發(fā)步驟,并且將絕大部分在自己的課題組網站公開,供業(yè)界免費使用?!八幬镅邪l(fā)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,不可能畢其功于一人,大家都來添磚加瓦,我國的藥物設計研究之路便能被鋪陳得更寬闊、更長遠?!?/p>
如今,白芳團隊在藥物研發(fā)流程絕大部分環(huán)節(jié)中收獲了扎實可靠的計算方法,且成果多數已被相關學術平臺報道,也不乏大型制藥公司的垂詢及使用,但她卻表示這些方法中或多或少仍存在不足之處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,下一步,她將帶領學生不斷對這些方法進行迭代更新,為老方法注入新活力,讓它們無限趨于盡善盡美。